●嬰幼兒的中耳炎幾乎95%以上是中耳積液,其他如急性耳膜發炎﹝耳膜發紅﹞,或耳膜被撐破之流膿性中耳炎,不過是中耳積液的前驅症狀或併發症,基層的耳鼻喉科醫師,接觸嬰幼兒病患較醫院的耳鼻喉科醫師會多些,費點心,仔細拿掉阻檔視線的耳垢,檢查每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耳膜,不要有疼痛主訴或家長說嬰幼兒會抓耳才看耳膜,應該都會有相當收穫的。有經驗的耳鼻喉科醫師,才能對嬰幼兒中耳炎,採取必要的內外科處理。
●要做中耳炎的研究,需有下列條件:
1. 去除耳垢的能力:沒有去除耳垢的能力,無法正確診斷中耳炎,尤其是關鍵耳垢"key cerumen",檔住耳鏡光源在耳膜造成的反射柱,是造成誤診的重要原因,在無法在全身麻醉與顯微鏡下,為亂動與號哭的兒童夾耳垢與診斷,是相當困難的。
2. 豐富的通氣管裝置經驗:常裝通氣管的醫師,累積經驗,才能正確判斷做耳膜穿刺與裝通氣管的時機。
●中耳炎的診斷:
中耳積液的發作傾向大約有下列相對特性:
1. 兄弟姐妹或父母得過中耳積液。
2. 該病患曾得過積液一次以上。
3. 病童父母親在家中吸煙。
4. 國內原住民兒童。
5. 冬春季,嬰幼兒上呼吸道感染,或黃鼻涕病程較長時,如一週以上,易發。
嬰幼兒的中耳炎是相當需要經驗的,最重要的概念是:不能等耳朵疼痛了或膿液流出,才診斷出中耳炎,而診斷經驗的累積有四大要素,第一是 「關鍵耳垢」的取出技術,第二是相當數量抽水案例,第三是裝通氣管的臨床經驗,最後是醫師診次夠多,可以長期觀察病患,病患也不會隨便逃逸。
●有泡泡﹝空氣、液體界面﹞的中耳積液,是相當容易診斷的,但100%全滿的中耳腔的積液,或慢性漿液性積液,耳膜退縮,琥珀色積液,加上耳道太小﹝如6個月內的嬰兒﹞,亂動、哭泣﹝耳膜泛紅﹞,都會增加診斷的困難度,誤診是相當常見的,只是連醫生自己都不知道而已。筆者在門診亦有2%左右的積液,看不大出來,但再回來覆診兩三次,診斷率可達100%。
●中耳積液,倒底是急性,亞急性,或是慢性疾病,最簡單的區分法是病程區分,三週內為急性,三週至三個月是亞急性,三個月以上是慢性,急性表徵有,耳膜紅腫,膿性積液,耳膜突出,耳膜破裂,膿液流出,當然疼痛當然表徵,但非必然表徵,筆者十年經驗中,三歲以上會表達疼痛的兒童,只有20%表示耳朵疼痛、耳悶、聽力差之較抽象之名辭,無法表達,但此亦驗証許多北美的文獻,形容中耳積液是無症狀"silence"之疾病,仔細探討,並非無症狀,而是兒童無法因歐氏管阻塞症狀,自行求醫罷了。學齡前兒童的中耳積液,根據我門診的統計,﹝耳膜紅腫,有疼痛或流膿,明顯症狀的不算﹞,各種程度不同的積液,大約佔15%,10-14天的抗生素治療,約有10-20%不會痊癒,抽水是可以考慮的,抽水依舊復發,或內科抗生素治療一個月無效,通氣管裝置是必要的,約暫所有積液病童的5-10%左右。雖然詳細說明,一般家長警覺性並不高,即使台北市,亦有20%以上的病童未痊癒,因不明原因,即不再復診,20%的嬰幼兒,上小學前得過一次以上的中耳炎﹝許多北美的書上或期刊上都引用80%,不知是不是白人兒童的體質較易中耳積液﹞,上小學後,機率遞減,但零星可見,這中間又以兩歲半以下與四歲時初上幼稚園,機率最高.四歲下的嬰幼兒無法像成人一般,馬上在門診看鼻咽腔,如果是鼻咽癌,大概都要等頸部腫塊出來,三期以上才會發現,所幸這種病例很少,十年內在我的社區,不曾見過。
●有相當比率的孩童沒被診斷出來,或沒用對的抗生素,因鼻涕退去,或感冒緩解而在未診斷出來的狀況下痊癒了。這絕對是事實,所以有議者說:「反正最後總是會好,何必那麼認真去診斷」,但是如果全都沒有診斷出來,就會有些孩子產生慢性中耳炎,永遠影響聽力的併發症,尤其是一些該裝通氣管卻沒有裝的嬰幼兒,這往往是多年以後的事。耳膜的光反射與顏色與是診斷的唯一要素,鼓室圖有參考與存証的功能,太小或會哭泣的孩子無法做。
●中耳炎的治療
內科治療:
嬰幼兒的中耳炎95%以上都是中耳積液,單純的耳膜泛紅或流出膿液者相當少見,前者可能只是積液的前驅症狀,常伴隨疼痛,有時發展成積液,亦有時跳過積液階段,直接痊癒,走那一條路,取決於病童感冒症狀的輕重,說更明白一點,應是鼻腔內黃鼻涕的多寡與歐氏管的負壓而定。
至於膿液流出,常是耳膜撐破的結果,多為膿液,少數為漿液,膿液破出有時反而解除了疼痛、悶脹、甚至於發燒的症狀,幸運的病童﹝通常是沒有黃鼻涕的孩子﹞,可能就痊癒了,但更多的例子是,治療後,耳膜破孔閉起來,繼續發炎,重新循環進入中耳積液的病程。
同一病程中,膿液性與漿液性中耳積液有時會互相轉換有人認為「不當」的擤鼻涕動作誘發中耳積液,但筆者比較傾向一週以上較長病程的黃鼻涕才是最重要原因。
肺炎球菌,與流感嗜血菌是公認的兩大積液菌種,因為要抽出積液送培養一週後,才會有結果,90%以上的嬰幼兒同一病程10天內科治療,或第一次抽水,往往積液就好了,所以培養的結果大多沒甚麼用,學術研究意義大於臨床服務病人的意義。
抗生素的使用大多數的時候是必需的,病毒性的積液,很少,且不易被証實﹝要抽水培養一週才可知﹞,新一代抗生素被強力推薦,抗生素有效與否,不能只取決菌種對藥品的耐受性,其他如氣候是不是極不穩定或及極冷,嬰幼兒的鼻腔內的鼻涕性質,如顏色,濃度,量與病程,小病人的免疫力是不是很差,另外例如鼻內構造異常,引起的慢性鼻竇炎,間接引起的中耳積液,要先解決慢性鼻竇炎,但小孩鼻子太小,慢性鼻竇炎亦不易診斷,斷層掃描雖能正確診斷,但又好像殺雞卻拿把牛刀,篩竇﹝嬰幼兒其他鼻竇發育不全﹞與黏膜之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細菌感染,被強烈懷疑。
中耳積液,中途痊癒,抗生素到底需不需要用滿10-14天,以我多年的經驗是「沒必要」,吃藥會好的病例,10天內就會好,即時停藥,復發案例也不多,除非又再一次感冒,鼻腔充斥黃鼻涕。不會好的病例,吃一個月抗生素也不會好,兩週到一個月的病例,直接抽水的交替應用,可以降低吃藥的天數,只是病童要痛一下,家長不要捨不得。
外科治療:
抽耳積水與裝通氣管的時機:
前者兩週抗生素治療無效即可抽水,孩童會痛得哇哇叫,是相當經濟又有效的,90%以上的病童﹝尤其是無黃鼻涕者﹞,一次抽水就會痊癒,若三次抽水未痊癒,就應考慮裝管,裝管病患最好多考慮如抽出之耳積液的性質,如偏向急性期如黃膿之漿液可以緩一些, 偏向慢性期如黏液性積液,病史又相當長者,適合立刻裝管,不要再吃冤枉的抗生素,通氣管約一個月內科治療無效,一年復發三次以上﹝一年當中有三個月在吃抗生素﹞,醫師可依耳膜的顏色,決定要不要裝管,一勞永逸,不應只拘泥於書本上的適應症,單次發作,等三個月才裝通氣管,抗生素吃三個月,實在太長了,也不是那麼恰當,若兩週內科治療,完全無效,鼻腔若無黃鼻涕,建議先抽水兩三次,看看是否反覆復發,一個月應該是差不多的數字。通氣管裝置的經驗,有助於驗証門診各式不同中耳積液的診斷。
雷射耳膜燒灼術:
應可定位在任何急性期或慢性期之嬰幼兒皆可用,它的好處是:
1. 不甚疼痛,不需全身麻醉,門診即可完成。
2. 3-4週痊癒,若幼童喜歡水上活動,較不受限制,通氣管要裝半年至一年半,耳朵不能碰水。
3. 任何急性期或慢性期之嬰幼兒皆可用,可減少吃藥天數。
它的缺點是:
價格昂貴,耳膜封閉時間短,常發作的病童可能要常常做,此類孩童還是宜裝通氣管,較能維持長期的效果。
住院治療或抗生素注射:
以耳鼻喉科醫師的觀點而言是不需要的,除非嬰幼兒不願進食或有其他併發症。
●中耳積液的併發症:
短期的積液雖會讓小孩聽力暫時喪失20-30分貝,只要積液消退,這些都是可逆性的,最怕未被診斷出來,小孩又不會說,大人又粗心大意,未查覺小孩聽力異常,耳內沾黏,慢性中耳炎,膽脂瘤就會永遠重創兒童的聽力。這種損傷會60-70分貝以上。
●中耳積液通氣管裝置的併發症:
極少數兒童會有耳膜纖維化或耳膜穿孔現象,尤其是曾多次裝管之病童,更易發生,但比率不高,比起積液的併發症,就更顯得暇不掩瑜了。
取至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SyOhSaCQERVOkRBPsZ02LP_Dr21IuQ--/article?mid=721
耳痛:
耳痛是中耳或外耳發炎最常見的症狀。當外耳道發炎時,外耳的表皮會紅腫痛,而中耳腔的急性發炎,會使的中耳腔腫脹積水、耳膜充血,如此小寶寶會感覺耳痛,若是不會講話的寶寶,可能會哭鬧不安。偶而,一些異物跑到耳道內,也會造成耳痛。異物可能是一些小動物,如螞蟻、蟑螂,也可能是一些小零件、小玩具。這些小物件可能是小孩自己愛玩置入,或被其他的小孩放進去。事實上,許多小孩看到洞就想把小東西放入,所以異物的問題可以發生在身上任何一個洞,像是口腔氣管、鼻孔、耳道。不過,有時候外耳的異物不會馬上造成症狀,而是一段時間之後,異物造成外耳的發炎才會出現症狀。而小生物誤闖耳道,可能會動物的衝撞、抓咬而劇痛難忍,是耳鼻喉科急診常見的案例。有些時候耳痛並不一定是耳朵的問題引起的,鼻子、口腔、牙齒、下巴關節的疾病,也會引起耳痛
耳朵流膿
外耳有分泌物流出,最常見的是耳垢因潮濕而流出。若是耳朵流膿通常代表外耳發炎或中耳炎且中耳積膿、耳膜穿孔。所以耳朵痛與耳朵流膿常會一起出現。若為中耳炎引起的,甚至會有發燒的全身性症狀。若有外傷,可能有血狀的分泌物。有些時候中耳積水屬於漿液性,流出的液體就會較清。不過,若耳朵流出清清的水狀物,另一個少見又嚴重的原因是脊髓液外漏。因為耳朵隔著顱骨與腦部為鄰,若有先天的骨缺損或是外傷造成的裂縫,就會出現脊髓液外漏。這要相當小心,因為病菌也會經此缺損造成厲害的顱內感染
外耳炎
耳道中本來就有一些病菌寄居,也就是正常的菌落。如果外耳道太過潮濕、太乾燥(耳屎清得太乾淨)、表皮濕疹、曾經被感染、或有外傷,就有可能發生外耳感染。若有外耳道的發炎,會有分泌物流出,有時會癢或痛。一般有這類狀況,只要給耳鼻喉科醫師診治,使用藥膏即可。
急性外耳炎時是不能游泳。若常外耳炎復發時,特別是一些常游泳的小孩,需特別注意耳道的保護與乾燥,游泳前,可以滴嬰兒油或礦物油。游完之後,可以滴稀釋的酒精或醋酸(2%),然後在側頭讓水流出,並稍微吹乾。用棉花棒清並不理想。
中耳炎:
是孩童常見的耳朵疾病,主要是因為『耳咽管』功能較差,當有呼吸道感染時,病菌容易侵犯至中耳腔,造成中耳的發炎。醫師做耳膜的檢查會發現耳膜紅腫充血、中耳積水。中耳炎需要抗生素的治療。
父母在居家生活應注意下列事項:一定要按時服藥,不可任意停藥或改變藥量,因為不完全治療是中耳炎復發、或產生抗藥菌種的最重要原因。不可以平躺喝牛奶。擤鼻涕時,不可太用力,也不可以把兩側的鼻孔都捏緊,如此會造成耳咽管與中耳腔的壓力改變,不利於中耳腔。中耳炎時,應避免一些會改變中耳腔壓力的動作,例如吹哨子、口琴、氣球。急性中耳炎、嚴重中耳積水時,不適合游泳。盡量避免呼吸道感染。
減低發病:
*平常以毛巾及手指輕輕擦拭外側、游泳後保持乾燥。
*不要平躺喝飲料。
*減少感冒,拒絕二手煙。
另外喜歡掏耳朵或用棉花棒清耳道,都是不正確。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